上一页|1|
/1页

主题:大部分民众 反对形象工程

发表于2011-03-23

一个贫困县斥资数百万元建“山寨世博中国馆”、“山寨悉尼歌剧院”;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计划一年内完成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人好大喜功的毛病由来已久,重面子不重里子,何况这些形象工程对当事人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可是损害的是低层民众的利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16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7.5%的人表示自己身边存在形象工程,其中一半的人表示“很多”。

干部好大喜功 致形象工程滋生

北京市某高校建筑学院学生小刘,最近上网搜索“亚洲最大喷泉”时发现,我国竟有7座城市的喷泉号称“第一”,其中几座城市所在地区还严重缺水,“比如西安的音乐喷泉,总投资5亿元;洛阳的喷泉号称有世界上最长的369米数控喷泉。”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认为,形象工程主要是指没有根据当地民生需要,建造的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既然是华而不实,那形象工程为何愈发呈现泛滥之势?

本次调查中,超过七成的人将此归因于“对形象工程的问责和惩处机制有待完善”。也有人觉得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缺乏公开透明机制,难以监管”,另有人认为是“对领导干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考核过多过滥”。

“形象工程的出现,主要源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好大喜功。”赵成根指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长期以GDP为导向,使有些干部存在“论功行赏”意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认为,不少形象工程之所以出现在贫困地区,是由于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支配的资源有限,当地官员希望通过建设大型工程获得更多资源,以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避免形象工程

给民众更多投票权

该如何避免形象工程?调查中,大家首选“重大工程必须全程透明”,其次建议应引入并扩大民意对干部的“考核权”。

对此赵成根认为,各地政府在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首先应经过专家或专业机构论证,并经过地方人大审议。在决策过程中还应对预算等相关内容进行公开公示,给民众更多“投票权”。

百姓幸福感

应是最好的名片

形象工程真的能够代表城市的形象吗?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人明确持反对意见。大多数人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民众的幸福感”。

赵成根认为,民众的精神面貌和幸福感,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不断推出惠民的好政策,让百姓生活得健康幸福,这才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