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统计上的房价下降是自欺欺人

发表于2011-07-04

新华社记者近期在京沪等地楼市采访时发现,市场感受和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原因是保障房被纳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统计范畴,并对整体房价的下降贡献良多。

其实,老百姓的感受与实际房价的区别,早已成为了争议的话题。这几年,诸如什么“楼市将进入拐点”、“房价将下降20%,甚至更多降幅”之类的话已经太多了,但结果又如何呢?房价在一遍遍“喊跌”之后一遍遍上涨。而那些曾经的房价下跌的证据,只不过是统计上的技巧罢了。

除了将保障房的价格纳入统计样本之外。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使不算上保障房的价格,我们的房价已经降了10%了。因为算上CPI的5%,再加上现在开发商普遍3%—8%的打折空间,已经差不多有了10%的利益出让。但这样的变动显然对楼市走势没有任何影响,也只是一种统计上的“把戏”。

曾经有媒体认为,要让统计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房价的变动情况,不妨进行细分区域的统计,比如各区域房价成交均价的走势如何,这样数据所反映的房价变动情况才能和老百姓的感受更接近,也才能为下一步的房产调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但事实上,只要是统计的数据,都有办法通过样本的调整,以及计算方法的调整,来达到一些人所要达到的结果。

事实上,当房价多年调控的后果竟然是不断飙升,甚至在史上最牛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房价依旧坚挺,涨价也依旧继续。围绕着房价,不同统计渠道数据“打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无疑提醒我们的主管部门,“统计上的房价下降”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任何不以老百姓感受为基础的房价统计数据,都不能对于管理层的决策产生正面作用,甚至可能出现极大的误导。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