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张书怀:通过转换角色抑制高融资欲望

发表于2011-06-29

IPO的“三高”(高市盈率、高股价、高超募)是市场长期广泛热议的现象,也是被认为需要坚决治理的现象。今年由于行情低迷,新股频频破发,“三高”呈逐渐下降之势。1月新股发行市盈率为72.19倍,2至4月降到60倍以下,5月降到36.39倍,6月截至到21日为27.256倍。“三高”核心是高市盈率,动因是上市公司的高融资欲望。今年高市盈率降低还只能说是市场的力量,要彻底抑制上市公司的高融资欲望,还要加上制度和法规的力量。

笔者以为,通过制度和法规转换市场发行主体角色应是抑制高融资欲望的有效方法。不失为中国特色的创新制度。转换保荐机构的角色,就是让保荐机构不仅保荐,而且投资保荐对象。保荐机构保荐一家公司上市,按照《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的要求,需要对上市公司做全面、深入、系统、科学的调查。既然保荐机构把上市公司这家公司研究透了,又保荐它上市,那就是对这个公司非常认可,所给出的定价区间,就意味着以此定价区间买入的投资者今后可以获得回报。因此,保荐机构就该以自己定价区间的上限买进一部分筹码(也可以以最后定价买入筹码)。如果这家公司上市后果真表现不凡,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那么这部分筹码正是对保荐机构的奖赏;如果保荐机构保荐的这家公司很不理想或者干脆上市后业绩跳水,那么这部分筹码就是对保荐机构的惩罚。

再说上市公司转换角色问题。原始股东和IPO进入的股东是有区别的。原始股东持有筹码的成本与IPO进入的股东持有筹码的成本往往相差几十倍。无疑,原始股东经历了公司创业的风险和艰难,而新进入的股东是在公司已经盈利、成型的基础上进入的,新进入的股东理应对原始股东有风险补偿。IPO新进入的股东买的是公司的未来。这个“未来价”按市场定价来说,发得出去就是合理的。但如果故意高估公司的未来价值,或者对公司相关数据刻意美化、拔高、包装乃至造假,以高市盈率发出去就是不合理的。这种对上市公司美化、拔高、包装乃至造假是带倾向性的问题,所以过去出现了那么多一上市就“变脸”,“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的公司。因此,投资者最担心的不是高股价,而是怕公司“变脸”。通过制度转换原始股东的角色,就是让原始股东也兼具IPO进入的股东的角色,办法也是让他们以新股定价认领一部分筹码。道理是一样的,你不是认为这个价格可以让新进入的股东获得投资回报吗,那么你自己也拥有一部分这样的筹码吧!这不但有抑制上市公司高融资的作用,还有抑制美化包装的作用,还能缩小原始股东和新进入股东的持股价格差距。一举数得。

具体方法是,发行股本比较大的,可以从发行股本中拿出10%配售给保荐机构,拿出20%配售给原始股东;发行股本比较小的,借鉴国有股减持的办法,在发行股本之外,再配售此次发行股本的10%给保荐机构,20%给原始股东,对于配售给保荐机构和原始股东的股份,要锁定较长时间,如三至五年,以后分批解冻,以体现该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