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城镇化方向初定:先降入城门槛

发表于2012-12-27

全国城镇化规划雏形初现,其赋予城镇化以新的外延和内涵,为新一轮城镇化指明方向。

12月26日,上海证券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新型城镇化已拟定六大指导原则:


发表于2012-12-27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降低城镇准入门槛。

二、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合理调整优化城市群格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以大带小,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联接起来共同发展。

五、集约高效,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设置城镇建设标准。

六、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表于2012-12-27

消息声不止一处。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称,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该规划称“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明年城镇化改革的综合配套措施将会相继出台,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教育等方面。

发表于2012-12-2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昨日对早报记者称,降低农民进入城市门槛,消除农民进城障碍,取消户籍制度,让中国人口自由流动对城镇化来说是关键问题。

发表于2012-12-27

“市场要素是流动的。不能想象土地要素冻结,人可以自由流动。”12月25日,新华社援引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局长高向军的话称,要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农村居民城镇化,再也不能以牺牲农民财产权来降低城镇化成本。“必须不失时机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支持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享受耕地保护、城镇化双重福利。”

发表于2012-12-27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推动城镇化,要实现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再配置,让土地资源配置和人口流动一致起来。

发表于2012-12-27

“关键在降低城镇门槛”

中国城镇化的尴尬是,农民的市民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0%多,但其中真正具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只有30%,剩下的百分之十几是常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这部分群体并不能完全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


发表于2012-12-27

上述上海证券报的报道称,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大城市将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将放宽落户条件。

发表于2012-12-27

“这些门槛有户籍制度,有高房价设置的障碍,还有就是城乡分割的福利制度。要想取得城市户籍,有些地方设置了农民难以达到的规定,例如投资额度、工作年限和拥有住房。”李佐军表示,只有这些障碍取消,农民才能进得起城。

发表于2012-12-27

高向军亦对新华社表示,“通过户籍等行政手段限制农村土地、人口流动,作为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农民上楼是揠苗助长,同样危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两种方式看似相反,实则本质相同,都是不尊重农民意愿,无视农民财产权利,同样后患无穷。”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