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置顶】李长潇在生物工程领域为国家做的贡献

发表于2014-07-13

2014年7月10日,李长潇研究员引领植物克隆产业化,用一片叶子种出一棵参天大树,15天繁殖出新一代,一天生产数百万株种苗,做出了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我现在虽然名义上是退休了,但实际上根本退不了。因为国内外找我们团队要做的事太多了,我要接着在这个行业干下去,估计到了80岁都很难退。”李长潇笑着说道。
李长潇研究院认为,在理论上,人可以复制“克隆人”,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说中的独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植物克隆没有这个弊端。我曾拜访过5000年生的古柏树,我们克隆过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克隆可以缩短植物的生长期,让植物早开花、早结果,但植物的寿命远比动物长,不仅没有早衰的坏影响,还能早日提高经济效益,对我们的生活也是有益的。”李长潇说。
1
9
9
6
年7
月5
日,
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小羊,这只叫“多莉”的小羊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
李长潇表示,“我发明的这项技术主要特点是,可以利用微小的植物外植体进行繁殖,节约材料,只需用长0.3~1.0厘米的微小外植体作单位材料即可进行繁殖。而且是直接接种在大田或营养袋中,一次成苗直到供应生产,期间不需任何移动,种苗成活率高,从第二代起大规模成活率高达85%~95%。LCPCT能够大大加快植物繁育速度。该技术的接种速度是试管组织培养的3~5倍,接种的操作工作,也一改过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到现在可用劳动大军中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作者去操作。过去试管组培一年才可繁育几百万株,现在新的克隆技术一天就可以繁育几百万株。而且大多数植物每一再生植株每15~60天就能繁育出一代,每代增殖系数为3~15倍,具有在原种植物数量基数上按几何级数高效增殖的特点。”
在生物工程步入快速发展的初期,李长潇可选择的研究范围很广。生物技术包括4个方面,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李长潇选择了细胞工程作为未来的研发方向。
“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哈伯兰德提出了克隆植物的观点,1958年,德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把在试管里培养的小苗种到了土里,后来胡萝卜开花结子,就完成了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一个轮回,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这以后,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开始做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李长潇介绍说,当时植物克隆发展的很快,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成果出来,“因为可以研究的东西太多了,这像是一块未开发的土地,都是空白,比如克隆一个胡萝卜,你成功了,你就是第一人,再或者克隆个西红柿,这个也没人做过,也可以研究。”李长潇谈到,在他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全世界在试管里已经培育成功了上千种植物。
据李长潇介绍,植物界有约30万个植物物种,可以繁殖的也很多,查阅国家科技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类似的成果不下千种,大学生或者研究者都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国外兰花、香蕉、甘蔗、tuo
毒马铃薯等,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没有产业化,没有在生产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谈及自己的发明,李长潇充满了自豪。这的确都是真实的,几十年中李长潇繁育成功的植物达800多种,实现了从一开始的用“一叶复制森林”的神话、用“叶种树果取油”的生物能源原料模式,到现在低成本的一天可以繁育数百万株幼苗,“克隆高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克隆彩色世界”、“克隆高蛋白营养牧场”等,引领着植物克隆积极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上一页|1|
/1页